另一方面,其译经的最大贡献是准确而又系统地向中国佛教界介绍了印度佛教。在这之前,般若学形成六家七宗,其原因之一是译经不完备而造成对般若空观理解的差别。自佛教入华,汉译佛经日多,但所译多滞文格义,不与原本相应,罗什精熟梵文,博览印度佛教和其他宗教古籍,加之曾在姑臧(今甘肃武威)居住长达十八年,而有机会通晓汉语。加上他具有深湛的佛教造诣,所以,译文能契合佛教经典的精义。此外,他的翻译多采用意译,避免了直译的生硬,具有汉语的阅读趣味,文体简洁晓畅。同时,如果西域本音有译不正确者,则以天竺语订正;汉译如有错误者,则另以恰当的语言加以厘定;不能意译的术语,则大半采取音译。因此罗什的译经事业除了奠定了中国翻译文学的基础,还开拓了中国佛教文化的新境界。
罗什在译经的同时,注重僧才的培养。参与译经的弟子中,有所谓“四圣”(即道生、僧肇、道融和僧叡)、“八俊”(四圣之外又加道恒、昙影、慧观、慧严)和“十哲”(八俊之外再加僧契和道标)之称。这些人在佛教的译经工作和弘法度众方面,皆有极大的贡献。其中又以僧肇和道生的影响最大,分别在般若学和涅槃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。罗什在翻译上的成就,与当时参加译场的这些弟子分不开,他们既精教理,兼善文辞,执笔承旨,各展所长,故能相得益彰。
弘始十一年(409)八月十九日,罗什自知世缘将尽,向僧众告别,自言个人才德不足,忝为佛经传译,愿其所译经典能流传后世,发扬光大,并在大众面前发愿,若其所译经典无误,愿荼毗后舌头不焦烂。
翌日,鸠摩罗什圆寂于长安,遗体于逍遥园荼毗后,果然舌头如生,不曾毁损。一代大师,愿力难测。罗什圆寂后,僧肇、道融、僧叡仍留在长安继续弘化,道生等其他弟子则迁移南方,使得鸠摩罗什的大乘佛法得以传至江南,广为弘扬。
三 《金刚经》的译注本
此经最初由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于弘始四年(402)所译。以后相续出现了五个不同的译本。这五个译本有:(1)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所译的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;(2)南朝陈天竺三藏真谛所译的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》;(3)隋大业年中三藏达摩笈多所译的《金刚能断般若波罗密经》;(4)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所译的《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》,此译本实为《大般若波罗密多经》中的第九会“金刚能断分”;(5)唐义净所译的《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》,此译本为最后一次重译,译于公元702年。另外,还有藏文、满文译本。在短短的三百年间,先后有六个汉译本及其他译本,这足见此经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及其所受到的重视。
《金刚经》梵文本在中国、日本、巴基斯坦、中亚等地都有发现,中国吐鲁番等地还出土了和阗、粟特等文字的译本。近世又有德、英、法等多种译本。1837年修尔笃根据藏译本首次把《金刚经》译成德文,1881年马克斯·缪勒将汉文、日文和藏文译本加以校订,译成英文,并收入《东方圣书》第四十九卷。1957年爱德华·康芝又再次译成英文,收入《罗马东方丛书》中。达尔杜根据梵文并对照中国满文译本,译为法文。日本宇井伯寿、中村元等曾多次译成日文。
《金刚经》一问世,在印度就受到了广泛的重视,历代高僧对《金刚经》的著述极多。著名的印度佛教僧人、哲学家都曾对它作过注疏。除了世亲有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论》三卷,尚有无著的《金刚般若论》二卷,功德施作了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》,印度瑜珈行派的创始人弥勒造八十偈阐释《金刚经》等等。另有师子月、月宫等亦撰有论释,但无汉译。中国从东晋、隋唐、清末民初直至现代,各家撰述不绝,为它注疏者不下数百家,较重要的有:后秦僧肇《金刚经注》一卷;晋慧远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疏》一卷;隋吉藏《金刚般若疏》四卷(一作六卷),智顗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疏》一卷;唐慧净《金刚经注疏》三卷,智俨《金刚经略疏》二卷,窥基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赞述》二卷,惠能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解义》二卷、《金刚经口诀》一卷,宗密《金刚经疏论纂要》二卷;宋子璇《金刚经同刊守记》四卷;清徐槐迂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疏》二卷;近人丁福保《金刚经笺注》,江味农《金刚经讲义》等。
《金刚经》之众译本中,以后秦鸠摩罗什译本流传最广,自古至今,有目共睹。这里所选的也是鸠摩罗什的汉译本。综合过去的意见,可归纳出三点原因来说明为何罗什译本能代代相传,长盛不衰。
第一是从宗教立场出发,以译者的身份着手来解释。传说鸠摩罗什从七佛以来,就当佛的翻译法师,佛的经典要流通到不同语言的国土去,鸠摩罗什都为他当翻译人。因此他的法缘深厚,跟众生结缘甚多。
第二是从翻译的境界来说明。首先,持此观点者认为鸠摩罗什所译的《金刚经》,千锤百炼,于佛法精义,拿捏得分毫不差。鸠摩罗什的翻译能做到古代翻译所规定的信、达、雅,而且兼而有之,非常难得。
第三则从版本的不同来分析。《金刚经》诸译本所依版本不同,乃是自古以来的公论,之所以有不同的本子,是因佛法弘布四方,分流分派之所致。鸠摩罗什译本特别流行,反映了佛法入华过程中中国人的文化选择。中国人与中观学家所提倡的大乘空宗特别有缘,所以鸠摩罗什所译的《金刚经》也就受到千年之久的青睐和欢迎。
四 本经的纲要
《金刚经》全文没有出现一个“空”字,但通篇讨论的是空的智慧。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空,后半部说法空。经文开始,由号称佛陀十大弟子中“解空第一”的须菩提发问:“当众生立定志向要达到无上圆满的佛陀觉智时,应该将发心的目标定在哪里?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心不能安住,应该如何降伏?”即如何使心灵平和地安住在终极关怀,如何在走向终极目标的过程中,对各种错误认识和患得患失心理进行克服?《金刚经》就是围绕佛陀对此问题的解答而展开的。